“皇帝亲妈都没这待遇红涨股票配资,一个乞丐老太太凭啥让下跪磕头?”这话放今天妥妥的热搜话题,评论区能吵穿服务器。而今天要说的这件事,发生在六百多年前南京街头。
那天太阳毒得晃眼,老百姓蹲路边啃烧饼,远处锣鼓震天,不错,正是皇帝出巡了。大伙儿赶紧趴地上不敢抬头,生怕呼吸重了被拉去砍头。一个头发花白、衣服破得像拖把的老太太,从人堆里冲出来,扑到御马前,扯着嗓子嚎:“朱重八!你个没良心的王八蛋!我儿子替你死的时候,你怎么答应他的?!”
侍卫刀都拔出来一半了,文武百官脸都吓绿了。直呼皇帝乳名加当众骂街,老太太是嫌命太长?这可是妥妥的死罪啊!
龙马上那个杀伐决断、动不动就诛九族的洪武大帝,勒住缰绳,翻身下马,小跑着冲到老太太跟前,双手把她扶起来,声音抖得跟筛糠似的:“老人家...您先别急,告诉我,您儿子叫什么名字?”
老太太眼泪鼻涕糊得满脸都是红涨股票配资,枯树皮似的手死死攥着朱元璋的龙袍袖子:“韩成!我儿子的名字叫韩成!鄱阳湖替你跳江那个韩成啊!你真的好狠的心啊!”
朱元璋当场瞳孔地震,整个人像被雷劈中,脸色唰地惨白。围观群众全懵了。韩成?那不是开国功臣牌位上排前三的烈士吗?祠堂里香火供着,戏文里唱着,怎么他亲妈混成这副鬼样子?
这事得往二十四年前说起,那个时候朱元璋还没当皇帝,正跟在鄱阳湖玩命打仗。六十万大军把老朱围得水泄不通,箭雨嗖嗖往船上射,眼看就要玩完了。关键时刻,他手下有个叫韩成的亲兵队长站了出来:“主公,我俩长得跟双胞胎似的,我穿上你的黄金甲,站船头喊话,他们肯定以为是你!”说完根本不给朱元璋反应时间,套上龙袍就冲到甲板上蹦迪,成功吸引全部火力,最后抱着石头跳江,用尸体给朱元璋换了条生路。
可以说没有韩成这一跳,哪来的大明王朝?朱元璋登基后也够意思,追封韩成“高阳郡侯”,修豪华陵墓,史书里夸成花。活人待遇跟不上。按规矩烈士家属该领抚恤金、分田地、免徭役,结果地方官雁过拔毛,层层克扣,到韩母手里就剩俩铜板。老太太投诉无门,房子被强拆,最后沦落到翻垃圾桶找馊饭吃,试问烈士的家属落到这步田地,要是你也会骂朱元璋。
儿子用命换江山红涨股票配资,老妈在盛世要饭。老太太豁出去拦驾,换我我也骂街!
朱元璋听完当场破防。平时砍人眼皮都不眨的狠角色,此刻蹲在老太太面前哭得像个二百斤的孩子。他一把扯过户部尚书衣领子:“老子当年在鄱阳湖喝西北风的时候,韩成替我挡箭!现在他娘在南京城啃树皮,你们这群废物干什么吃的?!”转头就下三道圣旨:韩母搬进太后同款养老院,二十四个丫鬟轮班伺候,每天燕窝鱼翅管够;韩成墓推倒重建,规格按亲王标准,自己亲自写悼词刻碑上;全国普查所有功臣家属,谁家日子过得憋屈立刻上报,敢隐瞒的官员直接发配宁古塔!
最绝的是后续操作。朱元璋搞了个“烈士家属实名认证系统”,每年派钦差挨家挨户查户口,发现克扣抚恤金的当场摘乌纱帽。有次某县令谎报韩母“生活优渥”,被锦衣卫扒出老太太实际住牛棚,老朱直接让人把县令绑到韩成墓前活埋。
吃瓜群众这时候才反应过来:原来皇上也有软肋!那些说朱元璋兔死狗烹的人可以闭嘴了。人家杀的是贪官污吏,对真英雄的家人比亲妈还孝顺。韩母后来活到九十多岁,天天在豪华四合院里嗑瓜子听戏,逢人就嘚瑟:“我儿子救的皇帝,现在是我干儿子!”
这事搁现代就是顶级正能量爆款。键盘侠整天喷“古代帝王没人性”,可朱元璋用行动证明:真正的牛人,既要有掀桌子的魄力,也要有端汤喂药的温柔。制度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再完美的KPI考核,抵不过老板亲自下场解决问题。韩母这一闹,闹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“烈士遗属保障体系”,比西方同类制度早三百多年!
别再说什么“伴君如伴虎”了。在朱元璋这儿,你拿命护他,他拿命护你全家。那些觉得领导画大饼的打工人,建议把这篇文章甩老板脸上——看看什么叫“滴水之恩涌泉相报”的天花板!
有人酸:“作秀罢了,收买人心。”你问问韩母——当她在漏雨茅屋里咳血时,需要的是虚伪表演还是热腾腾的参汤?当她在寒风里哆嗦时,需要的是史官笔下的美名还是暖烘烘的貂裘?朱元璋或许算计过政治影响,但那一刻的眼泪绝对货真价实。在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男人,最懂什么叫“欠命”。
如果有机会去逛博物馆,并且能够看到明朝展区,别光盯着龙袍玉玺拍照。想想鄱阳湖的浪花里沉着多少无名骸骨,想想南京城的深宅大院里,曾有个老太太边吃燕窝边骂皇帝,那才是历史最动人的一面。
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